父母與孩子的溝通

讀 父母親月刊 與 榮總社工 談父母效能

「怎樣讓孩子聽話?」這是父母最常面臨的問題。父母常需要孩子聽從大人的話,並且遵守,否則就無法有效教導他們。當然,讓孩子聽話只是重點的一部分,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溝通模式」才是積極的意義。如果能建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,父母可以教導小孩子,也可鼓勵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。父母親月刊與榮總社工提供八個秘訣作為參考:

  1. 先讓孩子說完

要想孩子聽你所說的,就必須先讓他們覺得你也在聽他們的。

如果孩子覺得受到父母的接納,他就更能接納父母的意見及想法。要得到孩子的注意,第一步就是要先注意他、傾聽孩子心理的話,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並接納他所說的話。例如,當孩子說:「我今天在學校被處罰了!」你可能有許多想法,可能會憤怒 可能會生氣 可能會好奇 可能會心疼等等,收起「自己的情緒」,收起「質疑又直接的口吻」,輕輕詢問:「發生了什麼事?你可以跟我說嗎?我想聽一聽」。

  1. 說「我」而不談「你」

想要孩子改變,最好的方式就是:父母以敘述自己的感覺與希望代替命令與指責。如果父母能簡單向孩子陳述問題在哪裡,相信孩子會主動提出解決的方法。譬如:以「我正在等一通重要的電話」來替代「你電話怎麼講那麼久?」

IMG_5970

  1. 說出你真正的意思,並為所說負責

不能實現的諾言和威脅會降低孩子對你的信任,很多父母生氣時會衝口而出「你不要再回來了」,具有殺傷力的話,經常親子間的感情也因此瓦解。父母要切記,請以客觀、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愛。這屬於每個人的耐心與脾氣,的確需要花時間培養,所以請父母不要氣餒也不要放棄,若是仍然會發脾氣,只要自己意識到「我目前正在生氣」「我不高興」「我情緒激動」等等,都是一項徵兆,表達自己對情境的不滿意,請注意,是對「情境」「目前狀況」的不滿意,並不是針對人。所以我們該處理的是「自己個人情緒對於目前情境的反應」,不是處理「那一個人」。所以冷靜一下,看清楚,並了解自己的情緒,會對關係有更好一步的對應。

  1. 把話說的越清楚越好

幫助孩子遵行你的話,首重的是:你是否已盡量把話說清楚,對方是否了解?完全了解或是一知半解。例如:當媽媽說;「把你的房間收拾乾淨才能出去玩」孩子聽了急忙跑回房間收拾,他認為他已經做好了,但是以媽媽的標準看來一點都沒有整理。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,媽媽可以先說清楚期望孩子做到的是—衣服折到衣櫃中,被子疊好,地板掃乾淨等。IMG_5976

  1. 使用正面的句子

去做一件事比不去作一件事容易多,因此父母們可以多用正面的續數據取代否定句,例如:看到還子在看電視,希望還子能念點書時,不妨以「該去作工作囉!」取代「不要再看電視了!」。當我們因為排斥、不喜歡、而有任何念頭產生,反而會加重不喜歡的情境,一直發生。

  1. 長話短說,有故事性的說

想說的話很多,要叮嚀的事很多,每個人都學習抓住重點,用心說。漫談和說教會讓人怯步,並視與父母說話為畏途。若親子間已經有隔閡,更要細心的化解,耐心的對待孩子更要耐心的對待自己。孩子與你的關係,就像是你自己內心小孩與你的關係,當你連你自己內在的小孩都不喜歡時,外在的任何人都難以取悅你。

IMG_5847

  1. 適當的語氣與聲調

希望孩子注意聽,不僅要留心你所說的話,更要注意你的表達。合適的聲調是指有重點、溫暖、支持並有強弱之分。強烈急迫的聲調在管教上有其意義,但是最好是在情況真的需要時,才能讓孩子有所警惕,否則一旦孩子習慣了這樣的語調,就會逐漸失去敏察與聆聽他人語意的能力了。

語氣和聲調同時也反應一個人的情緒狀態,穩定自己的情緒,保持平穩與柔和,是絕對可以做得到的。平穩的基礎是從呼吸開始,平順的呼吸,一口吸一口呼,每一個細胞都得到充分的氧氣,可以從這一點培養穩定力。呼吸後就是每一個正在進行的動作,無論是走路、吃飯、說話、爬山,專注在正在進行的動作上,就可以學習到穩定。

  1. 有一段輕鬆的時間

父母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,親子間共同擁有一段比較輕鬆的相處時將可以緩和緊張的情緒,並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奠定基礎。這一段時光可以是居家的互動,共廚,煮飯,買菜;在外的活動,如:郊遊、爬山、打球等等。當我們在互動時,身體與心理會相互協調,某個部分放輕鬆,溫暖與親情就會提升。柔和的環境,如:黃色系,即是一個滿好的情境搭配。

_MG_4643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